close

這陣子為了孩子的事,陷入了嚴重的低潮,為了師長一句句:媽媽都不信任我、媽媽都相信孩子、媽媽後天教養要付起責任來......,我陷入自責裡,理不出頭緒,對任何事都提不起興致,只為了找出答案,自己能接受的答案。

我一遍遍的回到當下去想、去看,我哪裡做錯、說錯,透過諮商一次次去釐清心裡的痛及疑惑,終於我走了出來,再次回到現實,再次充好能量,迎接挑戰。

在山達基手冊-兒童一書中看到一段話去形容孩子:孩子不是有別於人類的特別物種,他們只是尚未完全長成的男人或女人。
任何適用在男人或女人行為上的定律也適用兒童。

我的解讀是把孩子當成一個個體、一個人看待,他們會犯錯是歷練不夠、知識不足,大人要做的是陪伴他們走過當下,幫助孩子去體會、去理解;給孩子知識,讓孩子從中獲取更多的知識、經驗來應對日常生活。

我從諮商中看到什麼?看到一個傷痕累累、非常自責的母親,對自己所採取的行動充滿著不確定,一次次被師長貶低的話語刺傷著,一直以為自己就是害孩子走到目前局面的兇手,以為自己真的很失敗,一位失敗的母親。

可是相對的我也看到一個很努力想在親師生三方面取得共識、折衷點的母親;一位努力想把對孩子的瞭解完全奉獻給師長的母親,只是她面對的是一位關起心房的老師;一次次自以為溝通順暢的母親,不小心一次次讓孩子陷入再被老師胋標籤的循環裡。這位母親傷痛難耐,她以為她在幫孩子,卻不知道走錯了路。她以為讓孩子明白事理,幫孩子一次次清除、釐清不愉快、不理性的心理及行為是最好的方式,也是讓孩子提早學會”自理”的方式。卻被師長一次次打壓:孩子很靈活、鬼靈精怪是家長教出來的,孩子會牽拖、說詞這麼多是家教有問題......。是嗎?

現在的我想問一句:社會環境提供四通八達未經篩選、處理的資訊,不是幫兇嗎?學校師長用自己的喜惡去獎懲孩子,讓孩子無所是從,不是幫兇嗎?孩子在這些環境裡,學到什麼?看到什麼?感受到什麼?家長有錯,可師長的處理方式又讓孩子學習到什麼?是僥倖心裡呀!孩子犯錯,強調公平,固然有錯,(只要孩子沒犯錯就沒有所謂處罰不公之情事,在家與孩子談了多次,只是孩子還是無法接受同樣犯錯卻處罰不對等的對待方式及老師用各別晤談、沒討論空間、採取乖孩子的說法,孩子全看在心裡而受傷,孩子面對這部分一直鑽牛角尖,明顯的發現孩子會因為這些處罰而學習低落。)可是老師採取的方式就適用所有的孩子?

孩子一次次問我:媽媽同樣一件事,被抓到的人被處罰,沒被抓到的人好好哦!
針對這句話,我只跟孩子討論,做了犯法的事,就是犯法,無所謂僥倖心理,要感謝發現你錯誤行為的人,這樣你才會改進。也幫孩子重新審視發生事件當時環境,問孩子當你犯錯,在要求處罰要平等對待,那對守法、守秩序的其他人來說又公平了嗎?只要不犯錯就沒有後頭一連串令你不舒服的事情發生。孩子在一問一答中,有點懂也有點委屈,在釐清所有事件後,他對我說:懂了。相信孩子吧!犯錯也是學習的一環,只是大人們到底給孩子怎麼的答案,讓孩子一直無法平復?

孩子也問:媽媽,之前這件事老師有處罰耶!可是現在老師又說不處罰了,那之前被罰的人好倒楣哦!
這話我就無言以對了,面對這般孩子,我自己儘量說到做到,為了應對孩子的固執,獎懲還是一條條討論出來,白紙黑字的強迫自己要做到,我不是老師,我無法回答這個問題,只告訴孩子老師有她自己的考量,或許她在當時認為必須要處罰,現在她可能覺得不是那麼重要,所以就不處罰。呵呵!這樣的回答,好像有點勉強喲!

溝通、處理的過程中,這位師長不能質疑、不能詢問,連簡單一句:老師,我能瞭解發生經過嗎?都能使她神經緊繃,她對孩子的疑問都只給孩子一句話:把自己管好就好。(孩子曾發生打鬧事件,有人提議玩打某人遊戲,一群孩子起哄說好,結果有幾位孩子出手太大,引起被打的同學不愉快而告狀,當孩子質疑其他人也有參與時,老師只給孩子這句話,被處罰的孩子心理是否平衡?未被處罰的孩子是否學會僥倖心裡?我不知道,我只知道孩子的心很清明、比大人們更理性,老師的處理方式會有什麼後續發展,我擔憂。據孩子說法,提議打人的孩子及被打的孩子常發生衡突,而打人的孩子常常對被打孩子的母親道歉,我怎麼覺得班級發展有部分變成惡性循環。)把自己管好就好,這句話是不是叫孩子自掃門前雪?這位師長跟我溝通的過程中,三不五時就透露孩子很難帶,家長要多點心。從沒給過正向有用的建議或指導,出事都只有一句話:媽媽,問過孩子了嗎?

就是問過了,才需師長這邊的說法及處理方式,知道孩子會避重就輕才會打電話詢問,也才會一而再、再而三的面對孩子製造出來的混亂及難堪,卻只得到師長的貶低。這才發現我陷入一個不知師長期待為何的陷阱裡,她總要家長管好孩子、控制好孩子,卻又不告訴家長該如何與她配合,當家長覺得需進一步瞭解狀況時,她又會說:我都處理好了,過程我忘了,我沒那麼多時間記那麼多事,問孩子就可以了。(試過筆談,思量再三寫出過程及想法,也會讓老師不愉快,真的不懂,不告訴家長事件經過,要家長問孩子,又說家長只相信孩子,不相信她,呵呵,就是這樣我才會崩潰吧!)

老師曾對我說:媽媽真希望妳可以來學校陪孩子上一節課,看看他上課情形。
我馬上說:好,可以的話,一整天我都願意。
老師馬上又說:可是妳來,孩子會收斂,妳看不到他原本的樣子。
那請問老師您要什麼?不是要孩子乖嗎?還是您對自己沒信心,怕被家長察覺不好的一面,還是您都認為”人性本惡”?或是您已經把孩子當成”雙面人”?不解真的不解。

孩子跟我很親,無所不談,我根本不認為他會因為我在場而收斂(曾陪孩子上過某些課程,甚至他也知道我躲在外頭偷看,他一樣我行我素,而我是氣得牙癢癢。),孩子明白自己在做什麼,大人必需條理分明給許多方案讓孩子選擇,讓孩子自己做決定(方法及條件當然是大人設計好的),大人最終目的不是要孩子懂事嗎?那為什麼要讓孩子陷入社會化的過程裡,社會化一定是好的嗎?做他自己不好嗎?讓孩子學會”自己管自己”不好嗎?一定要人管人嗎?一定要像訓練”狗”般,說一是一,說二是二?

孩子一次次反應想幫忙卻也一次次被老師否決,孩子想對老師有所貢獻,卻被冷漠取代,又讓孩子如何自處?孩子或許三分鐘熱度、或許做得不夠好、或許會怠惰、或許責任感不夠多,可這些不是大人們該從旁協助、提醒、輔導的嗎?而不是採取拒絕手段啊!該如何讓孩子平衡的接受這一切是我目前的功課,有更好的方式也歡迎分享。

分享一段話,取自”快樂之道”一書:15.履行義務
不讓一個人去履行或償還他的義務,對他而言是一個極大的傷害。「孩子的反抗」有很大的成分,是起因於人們拒絕去接受一個嬰兒、孩子或年輕人所唯一擁有的「銅板」來釋放掉「義務的重擔」:嬰兒的微笑、孩子笨拙地想要幫忙的努力、年輕人可能可行的忠告,或僅僅是努力做一個好兒子或好女兒......這些努力往往沒被認知到,也沒被接受;他們可能是搞錯目標,也常常沒有計劃;他們只有三分鐘熱度。但是當他們不能釋放掉巨大的義務重擔時,這樣的努力可能會被一些心理機轉或合理化解釋所取代:「沒有誰虧欠誰這種事。」「本來就是他們欠我的。」「我並沒有要求被生下來呀。」「我的父母或監護人是不好的。」以及「反正生命本來就是不值得活的。」這只是少數幾個例子。然而義務還是繼續地在累積。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彩虹魚 的頭像
    彩虹魚

    回歸中心,找尋寧靜

    彩虹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