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真的,今天的狀態不是很好,一開始,老師的東西,完全無法理解,跟昨天的感覺是完全的不一樣,昨天的東西是”叭”~腦袋瓜裡馬上有相對應的東西跑出來,但今天是完全進不去,就算接收到什麼也是一瞬間的事~一閃即逝。
在老師拿出千樹與旦旦的互動故事為開幕式,故事內容是旦要樹變成怪物,但樹並不想變成怪物,這中間就有衝突存在,可以怎麼做?我心中出現的念頭是~樹可以為旦做什麼?當老師又問:背後有什麼原因時,我是答不出來的,因為這個答案是那麼自然而然的就出現了,有什麼機制啟動了我的答案,在當下我不懂。
目前分類:文藝氣習分享 (12)
- May 04 Sun 2008 20:10
給孩子的隱喻(下)
- Mar 10 Mon 2008 17:54
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關懷家屬座談會(為什麼 我的孩子不專心?)
星期六(3/8)在文化中心聽了一場關於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的演講。
講真的,相關資訊在一開始建仔被診斷疑似時都找過了,那為什麼去?
- Jan 18 Thu 2007 10:54
社會事件-變性人
接到同學電話,告知某位老師選擇變性,心中震驚,一直以為這些事不會出現在生活周遭,卻......。
說真的,我沒任何想法也無法說什麼,這位老師我認識,也是我心目中很棒的老師,他(她)讓我不害怕數學,雖然數學總在及格邊緣,可是對他(她)我有無限的感激,在國中那個灰暗時代,因與家人相處不是那麼的融洽,也是老師適時的表達了關心,讓我有勇氣去面對一切,當年的我年幼無知,我總喜歡在老師周遭繞呀繞,希望引起老師注意,想想當年的我只是一個需要被關愛、呵護的小女生,而老師表現出來的關心,應該就是特有的女性特質吧!
- Oct 15 Sun 2006 19:43
認識老人痴呆-此文出自聯合報
她不記得我,她是我媽媽 | |
評《我認識你嗎?》蓓特‧安‧莫斯可維茲著 蘇瑩文譯 臉譜出版 | |
劉秀枝(台北榮總一般神經內科主任、陽明大學教授 | |
|
|
有位雙親都是阿茲海默症(老年失智症)患者的中年女子,門診時問我:「為什麼兩人的病況這麼不同?母親很穩定,父親卻惡化得這麼快?」阿茲海默症患者的病情沒有兩位是相同的。雖然都是大腦退化、認知功能逐漸減退,但阿茲海默症呈現的狀況是多樣性的。除了記憶力減退外,有人症狀以空間辨認障礙為主,容易迷路;有人以語言表達、用字遣詞的困難為主;有人則在抽象思考或算術運用上有問題。一般而言,從診斷出阿茲海默症到去世約八到十年,但病程因人而異;且與病情輕重、是否有其他慢性疾病以及照顧方式等關係密切。例如伴有精神行為問題(如幻覺、妄想、疑心……)的病情常惡化得較快,也可能因服用抗精神藥物導致動作、思緒、反應較慢或容易跌倒,加重病情。
照顧阿茲海默症患者的路漫長而崎嶇,並時有意外。《我認識你嗎?》敘述一位女兒陪伴八十七歲罹患老年失智症,到九十八歲去世的母親,長達十一年的心路歷程。眼看著原是獨立堅強的退休老師,認知與生活功能一點一滴地流失。作者與姊姊必須把遠住在邁阿密海灘旁享受陽光的母親,搬到紐約長堤護理之家就近照顧。由疑慮、焦急、不安到接受,終於安排母親住進護理之家的內心掙扎以及對財務、現實種種的考量,作者都有誠實、細膩、觀察入微的描述,尤其和已不認得她的母親間的對話更是感人,相信家有失智長者的讀者會覺得心有戚戚焉。 書中寫到:「衰老更像是強酸侵蝕的抹布:有些地方會有大洞出現,但是在某些沾污的點上,布料卻硬是挺住。所以有可能只看到布料完好的部分,卻沒看見洞孔;把抹布摺起,然後長期地再度去摺,也是可能的。」真是很貼切的描述。所以有時沒看到或沒注意到洞孔,等發現有問題時已很嚴重了。這也可以解釋為什麼許多照顧者覺得失智症長輩有時表現得不錯,並沒那麼差,但有時又不太行,是不是「選擇性記憶」?是不是故意不記住?其實失智長者的各種認知功能減退本來就不是一致的,有些快、有些慢,且與情緒有關,特殊喜愛的事與人就忘得慢。 |
- Apr 30 Sun 2006 21:41
朱台翔-教出會思考的小孩(聽後感想)
她說今天是國際不打小孩日,她說要孩子勇於懷疑,提出問題(為什麼),隨時問問題,凡事多想想,尤其在沒問題的地方,看出問題,認真想一想。大人更是需要。
- Apr 06 Thu 2006 17:11
禮物
今天學校就此書開了一個讀書會,在本人的帶領下,一起分享心得及感想。一開始先讀108頁的內容,其實也是這本書的精華,整本書就是繞著過去、現在、未來,原來The Present is Present,把握現在也是一份禮物唷!
- Mar 12 Sun 2006 22:05
「她和她生命中的男人們」觀後感
3/11看了吳念真導演的舞台劇,全場動人,啜泣聲四面八方的傳出來,氣氛真的感人。
林美秀貫川全劇,她的演出把身為女人的酸甜苦辣都演出來,她讓我想起我奶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