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圖為黑白底片自沖)
開學了,陸續接獲一些朋友心情低潮的訊息,令我有感而發,想~因為是獨生子女,沒有對照組來對應父母的教養方式,所以孩子出狀況都是父母教養失當造成的嗎?

在多數人既有印象裡,獨生子女有父母全心全意的愛與照顧,他的表現”應該”要優於有手足的孩子,卻忘了每個人都有其獨特性,因為這樣的印象與期待,獨生子女的父母也會把這樣的框架放進自己的期待裡,反而造成親子衝突不斷。獨生子女在父母二對眼睛的關照下壓力很大,像監視器般三不五時掃描一下,偶爾出軌或心情不佳,這二對眼睛二張嘴巴就頻頻追問:發生什麼事?沒完沒了,孩子沒了自己的空間,父母也沒有比較輕鬆,在孩子的成長階段,父母要當照料者、垃圾筒、孩子的玩偶、心理輔導員......為避免 太多閒言閒語,更會緊盯孩子的一舉一動,希望孩子表現良好,符合社會化,走出家門就是父母的榮耀,不然也不要給人帶來困擾。

可~當孩子與其他孩子一樣出了狀況時,獨生子女的父母卻得掮負寵溺孩子的罪名,這讓父母的壓力更大,沒有喘息空間,眼中只看到孩子需要改進的地方,沒有人提點父母緩一緩,沒有人告訴父母:讓自己跟孩子鬆口氣,彼此有個轉圜空間,整理一下頭緒,回頭看看孩子,孩子真的很差嗎?孩子真的不如人嗎?真的是教養失當造成的嗎?當為人師長一口咬定就是獨生子女的特質(父母寵溺造成),有沒有想過~孩子出狀況對任何一對父母來說都是第一次,萬一父母一路無風無雨的長大,面對跟自己成長很不一樣的孩子時,父母心裡的困惑會更深,在接獲孩子犯錯訊息時一定是手足無措加大驚小怪,沒有一對父母會去設想孩子在外惹麻煩,當然也無法在第一時間去反應自己的感受,不表示不介意、不用心啊!

我~被吐槽過,曾經聽著友人說孩子在校發生的問題,剛好跟建仔在校行為模式很接近,多嘴,結果被其他父母吐槽說:那不一樣,人家的另一個孩子就沒有這樣的問題,所以是孩子的特質造成的,然後大家都安慰她放寬心,不是父母的錯。換我為了孩子的事傷透腦筋,不經意透露出困擾,我得到的卻是~妳要多去上親子課,他現在變成這樣妳要付出更多關心,還有妳要改變教養方式,孩子需要醫療介入......當導師明白的對我說:多數的獨生子女都在父母溺愛下成長,隨時為孩子收拾善後,家庭教育失敗,嚴官府出狡猾的賊......我的心思有兩三年全部放在如何改善親子關係上打轉,眼裡、心底全部都是我錯了,親子課上過一遍又一遍,如何改善孩子行為模式、如何改變家庭關係、如何與孩子溝通......只要有助於孩子成長,不要走偏我都願意,卻忘了照料遍體鱗傷的自己,忘了自己也是個需要休息與安慰的母親,這種壓力我走過,我深深知道這些話很傷人。

孩子沒有手足,他的焦點只有父母,他的喜怒哀樂及情緒困擾只能隨父母打轉,當我們放太鬆,孩子覺得我們不愛他,管太緊又說沒給他空間,情緒困擾也沒有手足可以訴說,面對的永遠是上對下的父母(不管親子關係多麼要好,父母永遠取代不了手足的地位),有些事孩子不見徥願意跟父母分享(想想我們自己,成長中,有些事真的不方便、不願意跟父母分享不是嗎?),有時父母也搞不懂孩子怎麼了。

有手足的孩子發生什麼事,父母多少也能從另一個孩子身上
獲得資訊,而我們(獨生子女的父母)只能旁敲側擊加臆測,若親子溝通上遇上瓶頸,有手足的孩子還有其他安慰管道,父母也有傳聲筒,很輕易的化解親子衝突,我們卻得馬上轉換情緒,告訴自己別跟孩子生氣,還得想法子撫平彼此間的傷痕,要說理也說情,在親師生關係上,能遇上溝通良好的老師就是利器,若遇上溝通不良的師長就只能自求多福。

生養二位以上子女的父母可以透過另一個孩子的表現來自我安慰, 告訴自己放寬心,因為同樣的父母,同樣的教養方式,結果呈現出不一樣的結果,很輕易就可以知道何謂個別差異,可以自己告訴自己說:不是我的錯,是孩子的先天特質......

可是我們不行,我們沒有對照組,我們只能硬著頭皮扛起來,不管我們多累、多挫折,我們都要一肩扛起來,我們連自我療傷及哭泣的時間都不夠,當事件一波波襲來,大家都要求我們提出改進之道,卻沒想到父母也被事件困擾、搞得疲憊不堪、心力交瘁,好想,好想躲起來,不要去面對孩子的問題,不想去收拾爛攤子,可是~不行,不是嗎?因為我們是父母,如果我們也躲起來了,孩子怎麼辦?

自己的感受,如果孩子表現良好是父母教出來的(孩子的努力不算嗎?),孩子表現不如人意時,全是父母的錯,曾經我也陷入同樣的低潮裡,走了好久才把自己拉出來,不忍,只生養一位孩子有很多原因,這不是原罪,未給孩子手足也不是我們的錯,別再認為我們教不好孩子,放過自己跟孩子吧!別為了賭那一口氣,苦了自己與孩子。

P.S我有四位手足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彩虹魚 的頭像
    彩虹魚

    回歸中心,找尋寧靜

    彩虹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