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她不記得我,她是我媽媽
評《我認識你嗎?》蓓特‧安‧莫斯可維茲著 蘇瑩文譯 臉譜出版
劉秀枝(台北榮總一般神經內科主任、陽明大學教授
有位雙親都是阿茲海默症(老年失智症)患者的中年女子,門診時問我:「為什麼兩人的病況這麼不同?母親很穩定,父親卻惡化得這麼快?」阿茲海默症患者的病情沒有兩位是相同的。雖然都是大腦退化、認知功能逐漸減退,但阿茲海默症呈現的狀況是多樣性的。除了記憶力減退外,有人症狀以空間辨認障礙為主,容易迷路;有人以語言表達、用字遣詞的困難為主;有人則在抽象思考或算術運用上有問題。一般而言,從診斷出阿茲海默症到去世約八到十年,但病程因人而異;且與病情輕重、是否有其他慢性疾病以及照顧方式等關係密切。例如伴有精神行為問題(如幻覺、妄想、疑心……)的病情常惡化得較快,也可能因服用抗精神藥物導致動作、思緒、反應較慢或容易跌倒,加重病情。

照顧阿茲海默症患者的路漫長而崎嶇,並時有意外。《我認識你嗎?》敘述一位女兒陪伴八十七歲罹患老年失智症,到九十八歲去世的母親,長達十一年的心路歷程。眼看著原是獨立堅強的退休老師,認知與生活功能一點一滴地流失。作者與姊姊必須把遠住在邁阿密海灘旁享受陽光的母親,搬到紐約長堤護理之家就近照顧。由疑慮、焦急、不安到接受,終於安排母親住進護理之家的內心掙扎以及對財務、現實種種的考量,作者都有誠實、細膩、觀察入微的描述,尤其和已不認得她的母親間的對話更是感人,相信家有失智長者的讀者會覺得心有戚戚焉。

書中寫到:「衰老更像是強酸侵蝕的抹布:有些地方會有大洞出現,但是在某些沾污的點上,布料卻硬是挺住。所以有可能只看到布料完好的部分,卻沒看見洞孔;把抹布摺起,然後長期地再度去摺,也是可能的。」真是很貼切的描述。所以有時沒看到或沒注意到洞孔,等發現有問題時已很嚴重了。這也可以解釋為什麼許多照顧者覺得失智症長輩有時表現得不錯,並沒那麼差,但有時又不太行,是不是「選擇性記憶」?是不是故意不記住?其實失智長者的各種認知功能減退本來就不是一致的,有些快、有些慢,且與情緒有關,特殊喜愛的事與人就忘得慢。

阿茲海默症患者的認知及生活功能的退化程度逐漸往回推,回到中年、少年、小孩甚至嬰兒時期,真的是老小老小,只是外表長相截然不同而已。我們看到躺在母親懷中的嬰兒時睡時醒,覺得很可愛,並不覺得不妥;兩三歲的小孩睡覺時間很長,也不覺得不對;但對坐在沙發上或電視機前打瞌睡的失智親人則認為他們太懶、太不用腦,要刺激他們大腦細胞。其實當大腦功能退化到某個程度,重覆提醒已不重要,而是確保他們身體乾淨、飲食足夠,並加上關心與讚美。就像小孩子聽到大人稱讚他很乖就顯得很開心,失智長者被稱呼帥哥、美女也是會笑逐顏開的。

書中這位失智母親是很幸運的,到了八十七歲才失智,之前已享受了充實活躍的人生。生了病後,住得起護理之家,有兩位女兒張羅一切,並定期探視。台灣的失智症長者越來越多,核心家庭能騰出照顧的人手及時間顯然不足,因此有一天,當女兒變為母親、兒子變為父親,角色互換時,書中人物的境遇可作為許多失智患者家庭的參考與思索。


【2006-10-15/聯合報/E5版/閱讀新樂園/第744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彩虹魚 的頭像
    彩虹魚

    回歸中心,找尋寧靜

    彩虹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