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有智慧的一篇,我會好好想想,有些建議會因時空背景有所不同,方法不一樣,但觀念是很大的打擊,很不舒服,因為一針見血。
可是就像杰媽前幾段的分享一樣,我在孩子三年級就是在走這樣的路,自以為是的體諒老師也謝謝老師的辛勞,但不體諒孩子,會針對行為處罰,不會去疼惜孩子,有可能就這樣造成惡性循環吧?所以搞到最後孩子及老師都說:媽媽,妳不信任我。
很希望這學期,藉由杰媽的這幾篇當頭棒喝,我能好好的處理孩子的問題,也能學會善意的看待老師的言行舉止。當然更希望自己越來越有智慧。
善意看待老師對孩子的告狀
家長跟家長之間的認識,並不一定要依靠班級活動才能有機會認識,放學時間去接孩子時,就可以藉由等待的時間主動跟其他家長問候認識。小杰國小時,班級活動大部分都是我跟另一位家長參加,所以班級活動時能認識的家長也很有限,其餘的家長我都是利用放學時間提前去接小杰時閒聊認識的,或者是學校有舉辦大型的活動,例如校慶或運動會大部分的家長都會參加時,就可以藉機與其餘的家長認識一下。
以前,我也度過一段害怕看聯絡簿的日子,後來並不是我不害怕看聯絡簿,而是我知道我為何會害怕看聯絡簿,只要將我害怕看聯絡簿的心境剔除掉,我就可以不用再對聯絡簿感到恐懼了!我害怕看聯絡簿的原因是,只要聯絡簿上又寫著孩子出狀況的事件,我就會氣孩子為何又犯錯,甚至會氣老師怎麼連一些小事也要寫在聯絡簿上,難道孩子都沒有值得誇獎的地方可以寫嗎?還是老師都只看到孩子的缺點而沒看到孩子的優點?我害怕孩子犯錯,我害怕老師向我告狀,所以我害怕看聯絡簿。
當我越來越了解自己的孩子,我知道很多事並不是說一次孩子就會改過,只是有可能將下次再犯錯的距離拉長而已,於是我告訴自己,去觀察孩子這一次跟下一次犯錯的間隔時間,只要孩子這一次跟下一次犯錯的距離有拉長,就表示孩子有在進步,那我就應該感到欣慰,於是我不再害怕看聯絡簿。
當我越來越 能體諒 老師的辛勞,我知道老師要面對班上三十幾個學生,只要其中有 一兩 個學生問題比較多,就會大大地增加老師的困擾,而我的孩子是會令老師感到困擾的孩子,我就要懷著感恩的心感 謝 老師在授課之餘還注意到我孩子需要改正的品格問題,如果老師不注重孩子的品格,老師大可以只負責教孩子知識上的教學就好,而不必多增加自己的負擔去觀察孩子需要改正的行為,更不用吃力不討好地告訴家長孩子有哪些需要改正的行為而引來家長的不滿,當我體會到老師的辛勞時,我就不再害怕看聯絡簿了!
大部分的家長都害怕自己的孩子被告狀,我以前也是這樣的家長,但當我細心地去判斷孩子被告狀的事件後,我發現那些被告狀的事件都是事實,並不是老師憑空捏造的,只因為我不喜歡接受那些事實,所以我才一直排斥孩子被告狀,一直不 能接受 老師告孩子的狀,當我願意真心的接受那些事實,並努力地教孩子要如何去改變那些事實,孩子就會減少被告狀的機率,我也就不會再害怕老師告孩子的狀了!
並不是老師喜歡告孩子的狀,而是真正對孩子用心的老師,會努力地去發現孩子還有哪些待改進的地方,於是將自己的發現告訴家長,希望家長也 能跟 老師一起負起教育孩子的責任。如果家長看到的不是老師的用心,而是老師不斷地告狀,那就表示家長還不了解自己的孩子,還不願意正視自己孩子的問題,因為問題真的存在,老師只是負責的將問題點出來,但家長不只沒看到孩子的問題,還責怪老師太認真去看待孩子的問題。這該怪老師太愛告狀,還是該怪家長不願正視孩子的問題?
如果老師釋放出來的善意都被家長當成是惡意看待,老師又清楚知道教育學生是自己的責任,老師就不可能因為家長不接受自己的善意而拋開教育學生的責任,所以老師只能選擇當孩子出現問題時,自己用能教育孩子的方法去處理孩子的問題,只要老師看到她想要的效果,就不會特地去跟家長說明孩子犯錯的經過,因為說明的結果就只是被當作惡意的告狀,所以不如不說。
雖然杰爸對小杰很嚴,嚴到他對小杰的許多行為我都無法接受,但我從杰爸身上看到自己的缺點。夫妻之間絕對有互補的作用,小杰犯過的錯誤中,幾乎沒有一件錯誤是我認為不需要改正的,但杰爸就有辦法用「沒什麼大不了」的心態去看待那些事,並不是杰爸認為那些事沒錯,也不是杰爸可以忍受小杰犯錯,而是因為杰爸是男生,他知道男生常會因為好玩而不小心犯錯,所以那些錯在杰爸的眼中就變得「沒什麼大不了」了!而因為我是女生,大部分的女生都比男生細心,身為女生的媽媽認為那些是絕對可以避免的錯,所以媽媽容不下兒子犯那些錯。
當爸爸說兒子所犯的錯沒什麼大不了時,媽媽最好能靜下心來思考,是不是自己真的將問題嚴重化了?如何判斷呢?去看那些問題是不是大部分的男生都可能會犯的錯,如果是,就不要拿問題嚇自己,而是去承認男生都有可能會犯那些錯,因為兒子是男生,所以兒子也有可能會犯那些錯,只要在兒子犯錯時讓兒子知道自己錯在哪裡,並教兒子如何不犯錯就好,而不要被兒子的錯弄得心慌意亂。
當先生認為妳為孩子的問題在大驚小怪而不想回 應 老師時,妳為了想讓先生幫妳回 應 老師,所以相對地在擬回應的內容時就會對老師客氣些,而不會出現太情緒化的字眼,如果妳出現太情緒化的內容,我 相信妳 先生也不會願意用妳擬的內容去回 應 老師。妳將孩子的聯絡簿拿出來重看一遍,看妳自己回 應 老師的內容及妳幫先生擬的內容之間有什麼差別,再用角色交換的方式重看一遍,將老師的留言當成是妳寫的,將妳的留言當 成是 老師的回應,去體會看那些回應時心裡是什麼樣的滋味。
為何我喜歡勸別人用善意去解釋一切呢?因為每個人都不是別人,每個人在描述別人的錯時,都會加入自己的情緒及看法,這樣絕對無法做出客觀的判斷,甚至會因此誤解別人的好意,如果用善意去解釋,既不會誤解別人的好意,如果別人當初真的是懷抱惡意在處理事情,也絕對會因為被妳用善意的看待而感到不好意思,而修正自己的行為,所以如果妳能學會用善意去看待老師的一切,妳可能會因此發現,其實很多事都是妳誤會老師,而不是老師真的是一位如此不堪的人。
媽媽對老師的看法絕對會影響孩子對老師的感覺,如果媽媽一直認為老師都只看到孩子壞的一面,完全沒有看到孩子好的一面,那相對的孩子也會如此認為,如果媽媽看到老師告孩子的狀有想到老師是為了想要幫助孩子改變偏差行為,那孩子也會認為老師是為他好才會對他這麼用心。所以當孩子很在意老師對自己的看法時,妳不能去要求老師改變作為,而是要要求自己去改變孩子的觀點。
我一直強調一件事,孩子從別處得來的負面情緒絕對能靠家長用愛撫平,但如果連家長都被別人帶給孩子的負面情緒弄得憤憤不平,孩子就會被媽媽憤憤不平的情緒所感染,而認為老師對自己不好,所以媽媽要能心平氣和的看聯絡簿,並告訴孩子:「老師是為你好才指正你的錯誤,這樣你下次才不會再犯同樣的錯而被別人批評。你想想看,如果老師一直不指正你哪裡做錯,你就永遠不知道自己有哪裡需要改正,除非你能交到不怕指正你錯誤的朋友,否則大部分的人都只會在背後說你批評你,不可能正面指正你。你認為坦白告訴你讓你有改正的機會比較好?還是完全不告訴你只在背後批評你比較好?」如果妳能扭轉孩子對被告狀的看法,這樣孩子既不會認為老師對自己不好,而會願意去正視自己犯錯的事件。
既然連同學也說老師有誇獎妳的孩子,所以問題是出在妳的孩子沒接收到老師的誇獎,而不是老師沒有誇獎妳的孩子,因為連同學都感受到老師對妳孩子的誇獎,這樣妳就不該再將責任歸咎於老師身上。妳對自我的信心不足絕對會帶動孩子也對自己沒自信,所以孩子不容易感受到老師的善意,因為連妳都無法感受到老師對孩子的善意,妳要孩子如何去感受老師的善意呢?
孩子跟孩子之間玩一玩起爭執之後出現超過該年齡會有的犯錯行為時,家長們會認為是不得了的大事,但老師跟太多孩子相處過,什麼樣的狀況老師都處理過,所以老師會用犯錯的動機去評估處理的方式。如果這次的事件是單純的恐嚇同學,孩子用流氓大哥的態度要同學跪下,我 相信 老師的處理方式就不是這樣了!但這次的事件是因為起爭執後被情緒帶動所以才生氣的要同學跪下,就因為老師了解妳孩子的本性並不壞,就因為老師了解妳孩子生氣時會出現比較不合情理的行為,就因為老師要給妳孩子改過不再犯的機會,所以老師用因為孩子是初犯,所以原諒孩子的方式給妳的孩子有台階下,這就是老師的善意,妳 應該將 老師的善意告訴妳的孩子才對,妳怎麼反而怪老師沒將這件事告訴妳呢?那妳是希望老師要怎麼去處罰妳的孩子才算老師對這件事的重視呢?
我相信妳孩子的老師是個對自己教學經驗很有自信的人,所以發生在她上課時的事件,她都可以自己做完善的處理,但發生在科 任 老師上課時的事件,她無法在第一時間內親自處理,所以只能盡義務地將事件告訴妳,並看妳希望用什麼方式去處理。就因為妳無法真正接受這位老師對待妳孩子的方式及妳無法真正接受這位老師對妳孩子狀況的處理,所以老師的任何行為妳都有辦法將它想成是惡意的,如果妳能對這位老師改觀,我相信事情絕對會有妳意想不到的大逆轉。
恐嚇事件如果老師不想說,我也不會主動去問,但我會在聯絡簿上 謝謝 老師願意原諒孩子的初犯,並 謝謝 老師沒有處罰孩子。對於孩子的行為,我會找適當的時機給孩子機會教育,也就是我會將孩子要別人跪下這件事深深地記在腦裡,一來是觀察孩子有沒有再犯(如果孩子沒有再犯,就表示孩子是真正的知錯,那又何必多餘的糾正孩子呢!),二來是看到類似的事件(從電視上或網路上看到)時就趁機糾正叫別人跪下的那一方給孩子聽,讓孩子清楚的知道這是不好的行為。